大华镇位于西宁市湟源县西北部,全镇有25个行政村,总户户人。一个工业园区、19家企业。近年来,湟源县矛盾纠纷日益增多,为满足群众日常法律需求,湟源县司法局整合资源、创新高效服务举措,建设了远程视频调解平台,有效缓解了群众对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,大华镇就是得益于这项利民举措的一个缩影……“一台电脑、一个摄像头、一个虚拟空间的会议室,通过在线视频聊天就可以调解现实中的矛盾纠纷。”这便是大华镇目前正在使用的“云调解”平台。6月10日,“庆百年华诞·看法治青海”西宁采访组一行来到湟源县司法局大华司法所,看到调解室里挂着许多皮影画。“我们大华镇可是个文化镇,在调解室里挂上皮影画,可以让当事人消除焦虑和紧张的情绪。”说话的是大华司法所负责人薛晓莉。据薛晓莉介绍,湟源县个村只有11名执业律师,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。一方面,湟源县各个乡镇司法所调解人员水平有限,有些矛盾纠纷需要专业的法律人士陪同调解;另一方面,对于需要法律援助和法律公证的群众来说,等待的时间过于漫长。记者了解到,年,湟源县司法局牵头,通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、各司法所、律师事务所、公证处和部分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,建设了远程视频调解平台,并在湟源县9个司法所投入使用,共计有16家单位加入平台,配合法律服务相关工作。去年8月的一天,大华镇某村村民张某来到大华司法所寻求帮助。薛晓莉放下手头工作,将张某带进调解室并端上茶水……经了解,张某是上门女婿,自从他来到这里,岳父一家人对他的人格和心理不断打击,同时妻子的冷漠让他内心无比痛苦。他告诉薛晓莉,来大华镇十几年,他每天辛辛苦苦挣钱养家,但妻子一家人对他没有一丝关爱,反而非打即骂。他一赌气,便到西宁打工,连续3年几乎没回家,也没寄过一分钱。由于没有张某的经济支持,岳父一家和他的两个孩子的生活陷入了困难,但张某夫妻二人都互相较劲,都不退让。在将双方当事人请进调解室后,薛晓莉并没有亲自调解,她通过“云调解”平台连线律师。在视频里,律师明确告诉张某夫妻二人,在婚姻法中没有招女婿一说,只要双方有结婚证,那就是合法夫妻,挣的钱就是夫妻共同财产,就算离婚,财产也有男方一半。同样,律师告诉女方,他们一家人对张某的羞辱和打骂,从严格意义上讲,已触犯法律,男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。随着律师的讲解,张某夫妻二人的情绪渐渐平复。这时薛晓莉趁热打铁,根据多年的调解经验再次劝导,最终张某妻子向张某道歉。望着两人挽手离去的背影,薛晓莉长舒了一口气。据了解,湟源县搭建“云调解”平台后,除了可以化解矛盾纠纷以外,还解决了群众的日常咨询和法律援助、公证等方面的问题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“云调解”避免面对面调解的模式,正好符合疫情防控要求。“现在我们大华镇的村民,只要是有关法律需求问题,就会第一时间想到大华司法所。”大华镇大华村党支部书记柳宝成说道。对于“云调解”平台,参观了解了平台的湟源县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们也纷纷表示,“云调解”是一个高效的调解信息化平台,让人民群众随时获得普惠、精准、及时、有效的法律服务。薛晓莉也表示,下一步将扩大网络调解范围,向村级扩进,真正做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法律服务,也为大华司法所成为“枫桥司法所”夯实基础和积累经验。湟源县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蔡旭霞说:“‘云调解’平台对于矛盾纠纷化解,发挥了便捷高效优势。今年截至目前,共调解矛盾纠纷件,调解成功98件,成功率97%。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湟源县各单位法律需求的压力。”“为给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服务环境,湟源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,湟源县司法局整合现有资源,搭建的法律服务在线咨询、矛盾纠纷调解、法律援助为一体的‘云调解’平台,不仅突破了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,快速高效化解矛盾纠纷,也满足了群众的法律需求,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公正、高效、便捷的司法服务。”湟源县委政法委书记仲玉胜说道。

来源:青海政法

编辑:青海普法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:qinghaipufa

.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qinghaishengzx.com/qhsxw/14004.html